English

席卷全球的“俭约”风暴

2009-12-01 16:52:00 来源:书摘 紫檀 我有话说

听说,法国人开始“阿巴贡”(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名著《吝啬鬼》里的男主人公)了,美国人不再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了,日本人节俭的方式更加五花八门了,德国人也开始三世同堂了,英国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狂喝豪饮了……人们不由感叹,在“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两

位老人家跨世纪的PK战中,中国老太太笑到了最后。

曼哈顿街区兀自绽放的“金葵花”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9世纪的经典名言,是华尔街过去一年风云突变的真实写照。在此波谲云诡的形势下,华尔街的上空偶尔也出现了一缕金色的阳光。这缕阳光来自中国。

2008年10月8日,在寒气袭人的纽约,一群内心火热的中国人在庆祝自己的胜利。毗邻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总部的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街535号18楼里,17年来美国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行在举办自己的庆典仪式,这就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他们为自己的金葵花能在曼哈顿绽放倍感骄傲。

“华尔街现在每天都是坏消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开业,恰似冬天里的一缕阳光,穿透曼哈顿上空层层阴霾的一缕阳光。”

这是自1991年美国实行《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家获准在美开设的中资银行分支机构。与一年前招行获得美联储批准设立纽约分行时大为不同,如今的曼哈顿迈入二百多年来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候,来自中国的招商银行展示的雄心与诚意,获得了美国政要和金融高管们的认可和赞赏。这是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业影响有限的一个具体体现。他们在这个场合感受到了中国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妙处所在。

中国因长期坚持严格的金融监管,一直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有效防止了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招行一向经营稳健,各项指标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受影响更微。

纽约市长彭博对招行给予美国金融业的信任和支持,特别致以感谢;纽约联储主席盖斯纳表示:“和巴菲特一样,招商银行现在的到来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的确是一个机会,无论对美国人,还是对中国人,抑或是世界各地的其他人。

当华尔街正在纷纷裁员的时候,招行正在认真招工;当许多金融机构在这里倒闭的时候,招行在这里诞生。据了解,纽约分行目前三十余名员工中,有二十多名员工是当地招聘的美国员工,全部都是在纽约金融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从业人员。无疑,招商银行给了华尔街失业的白领们贴心的温暖。

对于海外中资机构,招商银行算是危难中的避风港。实际上,在这之前,由于美国当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受累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一些中资机构总部出于安全等考虑,纷纷向海外机构发出指示,要求选择更为安全的中资银行开办业务。招行纽约分行的开业恰恰满足了中资机构的燃眉之急,开业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在美中资企业踊跃申请开户办理业务。有的企业计划将大笔的资金转到招行,金额超出招行的预计。

要知道,在这之前,海外中资机构习惯选择在外资银行开办业务,对于国内银行的胆小他们一直不感兴趣,并且心存顾虑。可是现在,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却成了海外资金的 “避风港”。

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

2008年末,离上帝最近的那些富孩子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下冻得瑟瑟发抖。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就连曾经叱咤金融市场的华尔街金领也变得无事可做,只得来到街头玩玩杂耍,唤起人们对失业者的重视,顺便赚几个小钱,到沃尔玛平价市场上买些小吃。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土地上,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为迎接新春,从银行取出积蓄的极小一部分,去超市随心所欲地购置年货,去商场买时装,买珠宝首饰。当不少华尔街的金领连病都看不起的时候,无数中国居民出境游热情不减。在家的那一拨儿也没有闲着,他们优哉游哉地在庙会上闲逛、血拼。商场里,琳琅满目,摩肩接踵,牛气冲天,火得不得了;热腾腾的小吃摊位前,挤都挤不过去,兴奋的吆喝声,小孩子的笑脸……去电影院看看,也是人满为患,贺岁片轮番放映,片商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还有的人揣着年终奖,伺机以待,打算到全世界抄底去。

其乐融融、四海安康,哪里有一点儿经济危机的影子呢?

不过,做这些计划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他们也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的工作,也谨小慎微地理了一年的财。

在美国的华人对此也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2008年9月30 日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这是因为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他们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量入为出”的理财意识是他们躲避风险的定海神针。

无独有偶,与美国房贷市场相比,中国房贷市场虽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现大的危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对房贷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严格,且贷款风险评估比较谨慎,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十分保守,因而与美国次贷存在根本性差异。

当消费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人们开始吞咽苦果。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作为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羡煞全球的中国式节约

“现在我们都成了中国人。”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不日前在文章中这样说。

金融危机使人们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消费者被迫反思购买模式》的文章。文章说,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使美欧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发生转变。美国消费者正在合并购物行程来省钱,也更喜欢去光顾那些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多种不同商品的大超市和百货商店。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如今,面对经济不景气的现状,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开始反思“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的消费模式。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22%的美国人甚至减少了看医生的次数来省钱;非必需类食品和饮料的销售也在下降;大街上的自行车也明显多了起来,据说,不少年轻人俱乐部都号召骑自行车上班。金融贵族们也只能暂时收敛起奢华的生活,有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

不仅如此,不少美国家庭把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美德作为必修课,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述。以前不少美国人从未想过制定家庭财政预算,但为保住房子,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随时随地都想到节省开支。因为随着美国房地产业危机继续,越来越多无法清偿贷款的美国人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这意味着已消耗他们大量资金的房产可能瞬间消失。

除了美国人,中国的节俭风已蔓延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外国在中国的留学生。由于汇率的提高,买同一件物品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他们现在出门都改乘公交车,平时也尽量在宿舍里煮饭,开始推崇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

中国老太太成好莱坞巨星

你知道现在好莱坞或是华尔街,最火爆的华人明星是谁吗?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报上章子怡的大名,因为《时代》杂志评她为“中国送给好莱坞最好的礼物”。如果在一年前,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是现在错了,无论在华尔街,还是好莱坞,还是在街头巷尾,章子怡的点击率都不比一个蹩脚中国老太太高。

还记得那个惹得非议的中国老太太吗?关于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子孙们在美国老太太后代们的嗤笑中也开始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了。

但是到了2008年,连上帝都没有想到,在天堂里,两个老太太又相遇了,“美国老太太”痛哭流涕,说她子孙们的住房出问题了,住了数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美国老太太很纳闷,拿着一纸数据来到上帝府上,上面写着:据统计,目前,美国被银行回收的房产达到创纪录的82万套,到年底可能达到120万套,占美国待售房产总数的1/3。

看了这张来自人间的数据,上帝来到华尔街,找到老太太儿子的儿子,他先前是个金领,现在却在行乞。原来奶奶贷款买的房已经太旧了,所以父亲和他都贷款买了房子,结果房价跌了,资不抵债了……

听了事情的原委,望了望萧条的华尔街,上帝一声长叹,说了同样的话:“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回到天堂,上帝找到了美国老太太,严肃地问了她三个问题:为什么你就那么有信心,今后一定能还上贷款? 如果你在死的时候贷款没还完怎么办?为什么你就那么自信,你的子孙会像你一样有能力?

美国老太太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这就是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前世今生。如今,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美国1200万家庭成为负资产。这些家庭在一年之前还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在中西方文明之间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代表了两种文化倾向,两种生存方式。

有一个很家常的场景,就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这是典型的观念文化。而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恩文化。

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 美国的观念,就是《独立宣言》中的以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二百多年来,上述观念支撑了美国的持续繁荣。

二百多年的繁荣、稳定以及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使美国人在原始自信的基础上变得过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居然可以超越现实的财富能力而通过透支消费,永远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先发端于美国人精神和价值观的堕落,代之而起的是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由于美国人不加节制的消费,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不仅如此,美国人超越自我财富能力的超前消费和举债消费,严重透支了美国的国家财富,而美国这个国家,则利用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透支着全球的财富。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不负责任的全球资源和财富掠夺行为的结果。

相比独立宣言号召下的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则处处透露着感恩、敬畏的因子,彰显出内敛、节俭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节俭的影子。无论是道家的节用寡欲思想,还是儒家的节用伦理思想,再或是墨家的节用贵俭思想,抑或是法家的节用能动思想,还有《周易》的节用简易思想,都是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造化的感恩之意。正因为这种崇敬与感恩,所以我们讲究节俭,讲究和谐,不敢忤逆大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克己维道的俭文化。

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中国,这些年来,不少民众也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都受到“美国老太太”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心甘情愿地滑进奢华的大门。奢华,词典的解释是“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那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是跻身上流社会的要素,是贵族有产者的游戏。

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会上,价格近千万的豪华宾利轿车刚亮相,就被神秘买家买走;一个狗圈的价值就要让普通老百姓奋斗一辈子;天文数字的商品价格让国人咂舌。许多国外奢侈品的生产厂家开始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许多大城市的百货店不断引进国际一线品牌,许多中国游客涌向国外“血拼”,一掷千金的阔绰让诸多外国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传媒也在一侧推波助澜,中国成了世界各国时尚媒体的集中营。似乎在这个年头,不讲时尚,不讲品牌,是落伍的表现。云鬓衣香,名车豪宅,一时之间成为一种风尚,向人们扑面而来。国内商家也不愿肥水流入外人田,于是一桌上百万的黄金宴席,一幢亿元的观景豪宅,一夜万元美金的总统套房纷纷出炉,而且不乏问津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奢侈品的另一类消费群体,不是个人,而是某些政府机构。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节俭和精打细算也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

  (摘自《俭生活》,华夏出版社2009年5月版,定价: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